「自然史教育館」+「菜寮化石館」+「光榮國小」三個地點都是經過這個門,只要將車子停好,就可以一次玩完這三個地方,鄰居嘛!方便得很。
原本還不知道台南有這麼樣的一個地方--「自然史教育館」,算是增長見識了。這次展覽的主題是海中熱帶雨林-珊瑚化石,雖然對這些海中生物不是很熟悉,不過走走看看也不錯,不需要門票喔!
↓展覽場還有播放影片,走累的人可以坐下來看看故事。
↓館方人員很聰明,知道要讓孩子參觀一定也要安排些動手操作的展區,從做中學就是孩子的學習方式,這裡有「觸摸區」可以摸摸不同的珊瑚化石紋路,還有「拓印體驗區」可以利用黏土按壓的方式壓出珊瑚化石美麗的紋路變化。
餅乾和魚乾興奮得每一個珊瑚化石都要按壓一次。
↓二樓有「平埔族織品展」,主要是擺放一些平埔族的衣物,經過解說人員的介紹,我才知道平埔族織布的圖案和山地原住民的圖案大有不同。
↓這件已經斑駁的上衣其實是一件新娘服,回想以前庶民的簡樸生活,這件上衣的圖案和顏色帶有喜氣以及華麗的感覺。
↓這是圍在新娘頸肩的裝飾,搭配著流蘇,很華麗。
↓這個是後人想像當時新娘的服飾並且試著還原新娘服原本的樣貌,所以是贗品。
↓近拍衣服上的圖案,可以清楚看見:山、耶誕紅(以前可能不是這個名詞吧?)、飛禽類和我們現在人以為的酢漿草,都是生活中常見的圖案,和高山原住民的圖案大異其趣。
↓三樓的一半是「陳春木先生收藏特展」。
↓當然裡面也清楚的介紹了陳春木爺爺的故事。
↓原來就是菜寮化石館的始祖。
↓這些具有歷史紀念價值的文物被擺放在這裡,看起來特別有「感覺」。
↓不能不認識平埔族中阿立祖在人們心中的地位。
↓三樓的另外一半展覽著一間稻草為屋頂的房子。門外掛了許多以前人民生活所需的用具:蓑衣、臼、甕、竹簍等。就像現代,房子的車庫或庭院應該也是些現在生活的工具吧!汽車、腳踏車、工具箱、水龍頭...
原來人們的生活習慣沒變,只是生活方式不同了。
↓屋子裡面也大致規劃成客廳和臥室。
↓這長長的秤錘是我小時候印象中看過的,現在的孩子可能連這樣的印象都沒有了。
↓臥室內的木枕是阿嬤睡過的那種。
參觀後餅乾媽感受到陳春木爺爺從無到有的辛苦耕耘,也真心希望能有第二位陳爺爺將這些故事傳承、保存,讓我們的孩子聽見、看見老祖先的智慧。
網站:
原本名稱是自然史博物館目前已經更名為「台南市自然史教育館」(按我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