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NO.1 蓮花池中吳哥倒影【 Angkor Wat 】

佔地廣達200公頃的吳哥寺,是全世界最大的神殿。

呈東西寬1.5公里、南北長1.3公里之長方形,外部被寬達190公尺由紅土及砂岩蓋成的人工壕溝包圍,東西各有條砌道通往外城。

外城牆由紅土所築,長寬各為1025公尺及800公尺,它的中心便是基座長寬為332及258公尺的神殿,是典型的印度教建築。

外城與神殿間的廣大區域應是城市及皇宮分佈地,但因當時除寺宇外皆採木造建築,故現今已蕩然無存,若依傳統推斷,皇宮應是位於神殿的北側。

吳哥寺的入口位於西方,經跨越壕溝長達250公尺的石砌道,即達建有三座高塔的西城門,由此通往神殿的石道長達350公尺,兩側各有一座藏經閣及蓮花池,透過蓮花池的倒影觀賞吳哥窟,或搭配經常出現於蓮花池前的白馬與小孩,就是最佳的吳哥窟觀賞角度。

池水倒映吳哥尖塔已成一名景。另外吳哥寺的日出與日落是許多風景明信片以及旅遊叢書常見的經典畫面,不同時間欣賞吳哥寺,各有不同的風情。

 NO2. 小吳哥賞浮雕、攀佛塔【 Angkor Wat】 驚世的藝術大城

吳哥寺採取「尖塔」與「同軸心式迴廊」兩傳統吳哥式建築,主寺外共有三層迴廊,且四個角落各建有一座尖塔。

第一層的外圍迴廊有全世界最大也最精采的迴廊浮雕,此浮雕長達600公尺,著實壯觀。這些浮雕主要是敘述印度神話史詩「摩訶婆羅達」與「羅摩衍那」。而這些動人的作品推斷可能是在 Suryavarman II 統治晚期的工程,因細部尚未完成或動工,東北段的浮雕甚至遲至16世紀才完工。一般是由西往北再轉東後經南欣賞最能引人入勝。

雖每層迴廊皆建有階梯上下相通,但在第一層與第二層的西側卻設計成十字形迴廊相連,其中分隔成4個水池,當時是分別給皇帝、皇太后、皇后、王妃與宮女於入殿祭祀前淨身所用。

在此十字迴廊的南側仍留有一些佛像,在吳哥王朝大乘佛教鼎盛時期佛像數量應更多,因為此處被稱為「千佛殿」。

第二層迴廊東西寬110公尺、南北長100公尺,牆上佈滿各種舞姿曼妙的仙女,據統計,小吳哥的仙女浮雕多達1500多尊,具36種不同的髮型。

在連接第二層迴廊與第三層之間的西側走道兩旁又有兩座藏經閣。

第三層迴廊長寬皆為60公尺,也是以類似十字迴廊的設計方式相連,以主聖塔為軸心,高達42公尺的主塔初始供奉毗濕奴,14、15世紀時被改修為大乘佛教的寺宇,周圍四門皆已被封閉並於其上雕刻佛像,直至1908年,南側門才重新打開。

如今內部供奉立佛,佛像背後是個深達25公尺的窟窿,曾是埋藏寶藏之處。

各個上塔階梯都高達近20公尺,呈70度垂直,每一階階梯都不到15公分的寬度,上去難、下來更難,但只要一上佛塔,那種莊嚴與遼闊,著實能讓人興起一陣歷史感動。

NO3. 大吳哥城 【Angkor Thom 】護城河神像表情各不同

吳哥城的五座城門(東南西北門與勝利門)都很像,但以南門保存及修復程度最完好,其他幾道門的雕像頭部幾乎被盜光,北門還零落留有幾尊完整的雕像。

一般遊吳哥城,通常都選由南門進入。

但在古時,因吳哥所有的寺宇皆面向東(吳哥建築中少數城門以西為正門的,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吳哥寺」),故東方才是正門。

而在吳哥城之東門還有另建一「勝利門」,此門是為立了戰功歸城的軍隊所開的。

南門前方有壕溝相護,步道兩側有精采的雕像裝飾,左為54尊善神,右是54尊面目猙獰的阿修羅惡神,兩方都在拉扯有七頭巨蛇的身體,爭奪著長生不老聖水,這段善惡的爭執造成了「乳海翻騰」(在吳哥寺東側南段迴廊有精采的浮雕描述)。

走過步道正對著的南門頂部,採用和「巴戎廟」類似的「四面佛塔」建築形式,大門兩側的支撐柱是以「象鼻握住蓮花」的石雕三頭象,此「三頭象」為天神的坐騎。

而城門兩側延伸出的城牆則是以高8公尺、寬達12公尺的紅土築成。

NO4. 巴戎廟【 Bayon】 驚嘆微笑佛頭

「巴戎廟」是加亞華曼七世晚年為自已所建造的陵寢寺宇,複雜的建築形式,象徵意義極為強烈。

其最著名的就是「佛頭塔寺」造形,因信奉大乘佛教,故建築加入了佛教的元素。

這些佛頭造形據說皆是以國王為範本所刻出來的。此乃因吳哥的國王相信君權神授,且神與國王是一體,故每個國王都要幫自己與屬於自己的神建造寺廟供奉。

而在南門外圍,總會聚集一群象奴,遊客可以騎著大象進城門、沿著林間小道,像老吳哥戰士般,讓大象直接載往巴戎廟,是非常好的享受。

NO5. 塔普倫寺【 Ta Prohm】 巨木糾髯的蒼根,悠遠意境更勝其他

「塔普倫寺」為加亞華曼七世為了紀念母親所建之的神殿,所供奉智慧女神,據說是依據皇太后的面容而雕。

塔普倫目前僅做最低程度的修復,刻意保持19世紀剛發現時的模樣,殘破屋瓦與一棵棵巨樹的盤據,形成相當特異的景觀,也是許多歐美日本人士喜歡到此閒坐、素描的神廟。

雖說盤根錯節的巨木是神殿的天然支撐,但當它死亡或遭狂風吹倒時,神殿亦無法倖免。

塔普倫呈面東的傳統形式,但因曾經倒塌加上後世整修增建,形成今日的複雜面貌。

由長寬各為250及220公尺之第一道圍牆的東門進入,首先見到長方形的「舞者長廊」,門楣上雕有成列仙女。

第二道圍牆邊長各為50公尺,東側的十字形迴廊與第三道圍牆相連,兩旁並有許多小塔。

最內層為長寬皆為30公尺的迴廊,東側後來增建的複雜通道和第2層迴廊相連。

塔普倫內部複雜,請遊客參觀時多加小心留意,以免迷路囉。

NO6. 女皇宮 【Banteay Srei 】令人懾服的石雕技藝,風華再現

距離吳哥大城約二十公里,原名「斑蒂斯蕾」的女皇宮因其浮雕之精細,又被稱為「高棉藝術的寶石」。

它的建材大多採用玫瑰砂岩與石英砂岩,當有陽光時整個建築會映出迷人的色澤。

西元967年,國王贈予一位德高望重的祭司所建造的家廟,為了與皇室的廟宇作區隔,建築規模較小,主要供奉「破壞神濕婆」,到處可見「毗濕奴」座騎「神鳥加魯達」(Garuda)以及仙女(Apsara)的雕刻。

其本身亦為一幢面東而具內外三層之神殿,最外側獨留粉紅砂岩建成之東門,門上三角楣為 Indra 身騎三頭象(Airavata)之浮雕。

由此到神殿的東門是長70公尺之砌道,兩旁有石柱且有迴廊遺跡,砌道中段有通往南北之長廊,左邊長廊和右邊長廊的三角楣飾各有精細的神話浮雕。

在神殿最外圍紅泥磚牆長寬各110與95公尺,東西向各有步道可達神殿。

神殿內層東門有雙重三角楣飾為「斑蒂斯蕾」的標誌之一。

中央主殿有呈南北向排列的三塔,在東北與東南向各有一藏經閣。

中間主塔與南塔皆供奉「濕婆神」,北塔則供奉「毗濕奴」。

主塔群之楣飾雕飾則是最精緻的高棉文化。

因為1914年法國人發現這處世外之地,見其格局小巧精緻,雕飾華麗,尤以門龕的女性為最,誤認為是皇后嬪妃住處,但後來考証發現其為一供僧侶修行之場所,但畢竟「女皇宮」可給遊客更多的想像空間,故這個名字就一直被刻意的延用了。

本文說明擷取自「盈達旅遊網站」,搭配本次旅遊所拍攝照片。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水瓶子 的頭像
    水瓶子

    餅乾和魚乾第二家

    水瓶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