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學校剛結束期中評量,也是思考與修正教學方向的開始。

通常五上的第一次評量,也會關係著家長和學生如何看待「高年級」這個新接觸的年段,如果第一次評量成績不佳,就會與課業重、功課多、課程難、要補習、寫評量等多重負面印象連結在一起;如果第一次評量成績太好,也就會開始有一連串的鬆懈。這樣的兩難,使得五上第一次評量的出題老師必須有多方面的琢磨,也不得不謹慎小心。

總之,這次班上的考試結果平均看起來還算失誤少,但就個別孩子看起來就離原先的想像比較遠些,例如:原本以為小寒但這樣的狀況不多,班上偶爾會有一、二個。

這篇文章想要表達的重點,其實是想說:國內的考試制度雖然一直沒有改變,但是大家的心態卻需要稍微調整一下。

如果考試是一台機器,孩子們將自己所知道的知識內涵輸入了這台機器,但是這機器所輸出的成果卻未必和孩子的努力成正比,會干擾分數形成的變因真的太多了,但中間這些變因卻通常被我們忽略,大家只看到「分數」,就將前面的「努力」下了一個由自己歸咎的原因,好像完全沉浸在自我的解說當中。

學校的評量應該是具有「形成性評量」的功能,其作用目的在於:發現學生學習上不足的地方,然後改變或修正教學的方向,以彌補學生學習不足的部份,使得學習活動更完整,學生也更加能夠達成我們預設的學習目標。

考試的後勁十足,我們也常會因為「分數」,就為孩子畫上很多無形的等號,例如:分數低=不用功=粗心大意=練習不夠=上課不用心=不聰明=欠修理=丟臉=要補習...。奉勸曾經受過這些殘忍待遇的大人們,一一將孩子身上的等號去除,仔細回想學校評量的真正用意,以及我們應該做的到底是什麼,才能為孩子在學習上帶來最大的幫助。

PS.後來發現,同為老師的「老ㄙㄨ」前一天也在他的部落格http://blog.roodo.com/oldsu0/中發表了關於評量的想法「分數迷思」,這真的只是巧合而已,但,我們的默契與用意,表示身為孩子的家長一定要認真思考這問題,就從現在開始。

 
arrow
arrow

    水瓶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