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北門的井仔腳瓦盤鹽田和台南七股鹽山的曬鹽方法不同,沒去過的遊客可以兩者都參觀一下,真是各有特色。
七股鹽山的觀光年資比較久(其實餅乾媽沒有真的比較過,只是住在台南,從七股鹽山還沒有規模的時候就去參觀過,那時也還沒建立鹽業博物館,停車也還不用收費,而瓦盤鹽田則是近年才曉得),比較起來可觀光的場地和規模都大很多,不但有選購紀念品的店面、週遭方便的小吃攤販林立,就連參觀爬鹽山的路線都有所規劃,算是觀光級的景點;但現在許多遊客喜歡輕旅行,尤其是貼近當地生活、加點知性之旅、能有體驗和手作活動的參觀行程更是搶手,若是以這樣的理由為出發點,那麼北門的瓦盤鹽田就略勝一籌了。
台灣的鹽業在南部應該也曾經是一大產業吧!因為台南有些地方的地名就是跟鹽有關係的哩!例如:台南市南區的「鹽埕路」(鹽埕本身就是鹽田的意思)、台南市永康區的「鹽行街」(鹽行是指賣鹽的商行)。
【瓦盤鹽田的歷史】(以下知識整理於「維基百科」和「台南市政府觀光局」)
鄭氏王朝時期的參謀陳永華,察覺平埔族人民煎出來的鹽十分苦澀,於是建議鄭經,改革製鹽方法,在沿海一代築「埕」,鋪以碎磚(就是現在看到的瓦盤),引水到池中,等待其「發滷」,潑而曬之,即日可成。
「瀨東場」最初的位置是在鳳山縣 鳳山莊 大林蒲(現今高雄市 小港區),後來在嘉慶五年(1800年)毀於洪水而遷到今台南市 佳里區 龍安里的外渡頭。
後來因為鹽場又毀於水災,所以第二代瀨東場的李、王、張三姓共140位鹽民於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來到井仔腳開闢了第三代瀨東場。當時本地仍是一片荒涼的海埔地,無人居住,僅埔中有一小丘,小丘上林投繁茂,旁有淡水湧出自成一井,因此將該地命名為「井仔腳」。
進入日治時期後,井仔腳鹽田在大正八年(1919年)12月被由臺灣製鹽株式會社收購,接續擴張鹽田。西元1952年,隨鹽田重畫,這裏成為台灣史上唯一的「集中式瓦盤鹽田」,和以往的分副式鹽田不同,這裏是以「組」取代「一戶」為工作單位,鹽工也從承晒改為雇晒,知名民俗學者黃文博之父,即曾是本鹽田第四組組長。
戰後成為臺灣製鹽總廠 北門鹽場的一部分,繼續產曬到民國八十九年(2000年)才停止產鹽。(另有一個說法是瓦盤鹽田隨著北門鹽場廢曬而閒置至今已有一百七、八十年的歷史,但後來台南縣政府時代為了觀光而重新復曬)
這第三代鹽場--北門鹽場所屬的「井仔腳鹽田」是台灣鹽場中歷史最悠久的一座,也是北門鹽場的第一口鹽田。
到這裡的遊客,除了可看看復曬的鹽田外,在泰安宮有光緒年間鹽場委員泰獻匾額二方;另外,也可彎進去大眾爺廟看看,那裏有台灣唯一一座祭拜母豬的廟。
↓瓦盤鹽田的入口處有一個可愛的藝術裝置,利用結晶的鹽和牡蠣殼來擺設,走環保路線。
【製鹽小常識】
鹽的製造過程主要是「採鹵」與「蒸煮」兩大步驟,而鹽田的各個結構即是為了完成這些步驟而作的土地配置。鹽田結構基本上可分為「蓄水區」、「蒸發區」與「結晶區」三個部分。
「蓄水區」的功能是在蒐集與沉澱海水,以作為製造飽和鹵水的材料,其大小不定,通常是以蒸發區與結晶區分配後剩的土地來充當。「蒸發區」是製作飽和鹵水的地方。而「結晶區」是在蒸煮飽和鹵水以析出氯化鈉的地方,而在結晶池旁會置有鹵缸以保存高濃度鹵水,以便雨後能迅速復曬。
結晶池是曬鹽的終點,是鹽粒形成的地方,而依其鋪面材質,可將鹽田區分為:
- 「瓦盤鹽田」(如:台南市 北門區的瓦盤鹽田)
瓦盤鹽田是一種以厚約6公釐的破缸片作為結晶池鋪面的鹽田。這一類型的鹽田優點在於缸片較易吸收輻射熱,所以鹽的結晶形成較快,單位面積產量高,此外鹽品的色澤也較佳,而鹵水也不易滲透,整修上也較省時。但此類鹽田也有因為結晶過快而使得雜質不易釋出,所以品質較差的缺點,而由於這類型鹽田的面積較小,所以成本也較高。
- 「土盤鹽田」(如:台南市 安南區的安順鹽田)
土盤鹽田的結晶池鋪面是「沙土」與「黏土」以6:4的比例混合打漿再滾壓而成的「蓋面土」。這一類的鹽田優點是結晶較慢而能讓鎂鈣等令食鹽變苦的雜質釋出,品質較優,而且因為面積大,成本較低。不過其缺點便是會有鹵水滲透問題,而且成鹽時間較長,色澤也較差,另外在收鹽三到四次之後,便得清理整修。
(以上知識整理於「維基百科」)
↓由上面的製鹽小常識整理,知道下面這些小區塊是製鹽過程中的結晶池,也因為地面是由破碎的瓦片所鋪設而成,所以稱為瓦盤鹽田。這讓沒看過瓦盤鹽田的餅乾媽大呼過癮,還以為只是為了美觀而已。
↓這一搓搓的小尖山,就像農夫頭上的斗笠一般。
↓眾多結晶池中,開放三格給遊客體驗,現場可以試著推推看,挺有趣的。(那堆鹽已經被大家玩得黑鴉鴉了)
↓玩遊戲還挺認真的,要是當成工作,恐怕避之不及。
↓北門沿海空曠,海風很猛,要是沒準備帽子,也不宜久留。
↓沒看錯,贈送一袋鹽,問題是沒有工作人員在現場發放,難道是要自己準備塑膠袋嗎?
↓還好我們豎耳一聽,旁邊別團的解說員有說明:可以到鹽田旁邊的興安宮簽個名,領取夾鏈袋一個。(其實要領幾個都沒關係啦!只不過這粗鹽帶回去是不能食用的,只能泡澡或做其它非食用的用途,所以不要浪費喔!)
↓一人一袋,也可以分送給親友。
↓取鹽的地方就在這個小型的販賣鋪外,由一個可愛的「小鹽人」來負責看守。
↓「小鹽人」不會計較遊客們挖了多少,大家盡量裝吧!
↓記得把鹽袋的「屁股」打開,讓袋子變成立體的,然後裝飽它。
↓別客氣,挖吧!(大家都喜歡旅行後還有伴手禮的感覺)
↓餅乾嗎一時興起來個近拍,沒想到鹽的結晶顆粒方正透明,也有它的美,晶瑩剔透大概就是這樣了。
↓放手上再拍一次,連手上的皺紋都出現了。
↓從停車場的另一邊走去,就可以看到一旁的民宿,很有漁村的風味,若不是住在台南太浪費,倒想去試試看體驗一下早上被鹹鹹的海風喚醒的感覺。
↓民宿是三合院,很有古早味。
↓民宿老闆用閩南語寫了一些打油詩,這都是原鄉的智慧。
↓民宿旁邊有蚵仔養殖,應該是可以體驗的吧!數量不多,看起來不像是做生意用的。
↓沒有詢問,也沒有主人帶領,我們只能看一看,拍個照。
↓低頭覓食的白鷺,看來我們跟自然真貼近。
↓興安宮的停車廣場上也有幾家攤位,因為肚子不餓,所以目光只被攤位上吊著曬成乾的虱目魚所吸引。(這魚乾不知道怎麼煮食呢?)
↓後來我們順道去繞了一下嘉義東石漁港的漁人碼頭,從井仔腳瓦盤鹽田到嘉義東石漁港只要十五分鐘左右的車程,真的非常近,如果是一日遊的話,可以當作同一旅遊區塊來規劃。
↓東石漁港除了一片大空地可以放風箏之外,旁邊有一些商家,也可以在此用餐,不過人潮很多。
↓風太大了,我們只能趕緊到風車點拍個照片,心想:今天可能只能算是來探路的吧!
↓點個熱食來吃,暖一下身體好上車回家,最適合的就是熱騰騰的杏仁茶+油條囉!小孩只對熱狗有興趣,好吧!也算有個「熱」字。(~冷)
【瓦盤鹽田】
地址:台南市北門區永華里井仔腳興安宮旁
(因為是一處社區,沒有固定的地址,但瓦盤鹽田就在井仔腳的興安宮的旁邊,找到興安宮就可以了,車子也可以直接停在興安宮的停車場)
交通:
南下
中山高 → 下新營交流道 → 往西向經鹽水鎮 → 台19線 → 往南接學甲鎮 → 縣171 → 往西行至北門鄉 → 南15線 → 南10線,即可抵達
北上
中山高 → 下麻豆交流道 → 往西向接學甲鎮 → 縣171 → 往西行至北門鄉 → 南15線 → 南10線,即可抵達
(走台17海線也可找到)
南下:新營交流道→鹽水→台19→學甲→縣174→台17→南16 →井仔腳
北上:麻豆交流道→縣171→學甲→縣174→台17→南16 →井仔腳
預約導覽:
要體驗曬鹽的遊客,可打電話免費預約導覽,預約電話06-7861000,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遊憩課
【相關網站】
「前進鹽村--台灣傳統產業之美,認識南瀛鹽業」可愛又有趣的網站,可清楚知道南瀛鹽業的歷史與分布,適合小朋友閱讀。
「鹽鄉民宿」民宿老闆有相關介紹,還有簡單活動安排。
「台南市政府觀光局」井仔腳瓦盤鹽田
【格友介紹】
【Kristen玩生活】「台南北門--井仔腳瓦盤鹽田」
【Sherry的生活記事】「獨一無二.井仔腳瓦盤鹽田」